7月3日晚上7:00至9:00,历史学院二楼多媒体会议室座无虚席,院长陈峰教授以“修齐治平与传统文化”为题,专门为学院国学本科学生做了一场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讲座。学院的部分教师聆听了精彩的讲座内容。
首先,陈峰教授从宋代张耆与文天祥的史事讲起,对比两人不同经历,指出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典型的不同人生观,即一种如达官显宦张耆,“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个人境界尽显平庸与浅薄;一种如南宋名臣文天祥,生逢国家危亡之际,舍小家顾大家,慷慨激昂,勇赴国难,坚韧拼搏,直至就义,而精神高大伟岸。其次,他指出古代社会形成的“三纲五常”客观地适应当时社会结构而具有一定合理性,即满足了我国古代社会人口众多而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需要,也就是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些“规矩”。若一个社会缺少“规矩”,不仅危害大家,而且最终也会伤害自己。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需要抛弃,但精髓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再次,陈院长谈到“修齐治平”。先要“正心诚意”,指出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升到一种精神高度与境界后,下来便是实践。先要从自我做起。他认为范仲淹倡导的官箴——“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更多地是强调一种“担当”精神,而现实社会中我们做人就要牢固树立一种担当精神。最后,他讲述了“四书五经”发展路径背后的本质。“五经”形成于前,“四书”产生在后,关乎宋元以后对于社会秩序的充分认识。
随后,陈峰院长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结合自己多年来亲身的学习经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他情真意切地鼓励同学们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实现精彩的人生价值。
整场讲座朴实生动,内涵广博,意蕴深远,催人奋进。同学们深受感染,在精神上饕餮了一场丰富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