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7日 10:35   浏览次数:

2020年9月25日下午15:00——17:00,教育部国家级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题为《清华简〈命训〉“大命”“小命”释疑——兼论〈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的精彩学术报告。讲座由历史学院史党社教授主持,院长李军教授、续晓琼副教授、白立超副教授、郑旭东博士、杨一波博士等学院相关教师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也在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一开始,梁涛教授回忆了他在西北大学长达十年的学习生活,回顾了西北大学史学传统。陈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侯外庐先生的理论功底、问题意识,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均对其之后的研究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梁涛教授还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认真阅读文献、读懂文献对研究的重要意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梁涛教授结合其求学、研究经历,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分享,在场师生获益颇多。

紧接着,梁涛教授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清华简仍是学术界的热点和焦点,对清华简的研究清华简《命训》的“大命”指天命,“小命”指个人运命。《命训》第二句当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司德”指主德,即遵从德。目前学者将该句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释“司德”为天神,是不正确的。《命训》的大命、小命说是对三代天命观的继承,同时又突出了个人运命的观念,这与孔子将天命与运命分离,以突出了人的道德自主有所不同,而是力图将二者重新统一起来,表现出鲜明的神道设教的思想特点。清华简《命训》的发现,表明《逸周书》尤其是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的重要性。《逸周书》应由子夏的西河学派编订于战国前期的魏国,三《训》的作者可能是子夏后学中的某位不知名学者。三《训》的人性论、礼法论与荀子均存在密切联系,但其天命论则与荀子的人文主义走向存在较大反差,这种联系和反差反映了“孔荀之间”思想变动的复杂情况。

报告结束后,白立超副教授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我院青年教师杨一波就清华简、《逸周书》等问题与梁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梁涛教授还非常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09-27

2020年9月25日下午15:00——17:00,教育部国家级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教授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题为《清华简〈命训〉“大命”“小命”释疑——兼论〈逸周书〉“三训”的成书及学派归属》的精彩学术报告。讲座由历史学院史党社教授主持,院长李军教授、续晓琼副教授、白立超副教授、郑旭东博士、杨一波博士等学院相关教师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也在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一开始,梁涛教授回忆了他在西北大学长达十年的学习生活,回顾了西北大学史学传统。陈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侯外庐先生的理论功底、问题意识,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均对其之后的研究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梁涛教授还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认真阅读文献、读懂文献对研究的重要意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梁涛教授结合其求学、研究经历,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分享,在场师生获益颇多。

紧接着,梁涛教授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清华简仍是学术界的热点和焦点,对清华简的研究清华简《命训》的“大命”指天命,“小命”指个人运命。《命训》第二句当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司德”指主德,即遵从德。目前学者将该句断为:“命司德正之以祸福”,释“司德”为天神,是不正确的。《命训》的大命、小命说是对三代天命观的继承,同时又突出了个人运命的观念,这与孔子将天命与运命分离,以突出了人的道德自主有所不同,而是力图将二者重新统一起来,表现出鲜明的神道设教的思想特点。清华简《命训》的发现,表明《逸周书》尤其是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的重要性。《逸周书》应由子夏的西河学派编订于战国前期的魏国,三《训》的作者可能是子夏后学中的某位不知名学者。三《训》的人性论、礼法论与荀子均存在密切联系,但其天命论则与荀子的人文主义走向存在较大反差,这种联系和反差反映了“孔荀之间”思想变动的复杂情况。

报告结束后,白立超副教授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我院青年教师杨一波就清华简、《逸周书》等问题与梁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梁涛教授还非常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上一条: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为我校师生讲述“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视野” 下一条:我院刘蓉教授主编《陕西省志·著述志(1840—1949)》出版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