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第四届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1日 21:05   浏览次数:

2023年3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隆重召开。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吴振磊副校长指出,西大历史学科成立一百一十余年来,涌现出诸多史学大家,培养了众多史学人才,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史学理论研究与运用方面,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马长寿先生、张岂之先生、彭树智先生,不仅重视历史理论研究,而且在民族史、思想史、世界史等领域的史学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近年来,为了推进学校历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打造了一支以王子今、周伟洲、陈峰等资深专家领衔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吴校长强调,学术界的未来在青年。他号召青年史学工作者充分利用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交流与思辨中,锤炼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激发新的思想火花,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繁荣与发展储才蓄能,为学校和历史学院的建设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随后,夏春涛所长、陈峰教授也分别就举办此次青年学术研讨会的机缘、目的、期待等问题作了精彩的解说。

此次会议分成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会场一围绕中国历史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尽管不是直接研究史学理论问题,但是在具体专题研究中也关切史学理论的某些侧面。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群体与社会性质方面,王祁、辛悦、郑旭东、常相文等对商周农业生产者的两类阶级身份、甲骨文金文中的“子某”、根脚视野下的蒙古建国前后草原社会制度、明代商人的经世之路等不同群体展开讨论,重新思考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在历史文本与思想阐释方面,杨一波、冯立、董家宁、白立超、贾连港、程源源、胡楚清、王静、孙广辉、张建斌、自中书等处理出土简帛、石刻文献、民间医方、近世报刊等不同文本,以此发掘其中的帝王形象、治国思想、经略方针、知识传播等问题,展现出史料批判的自觉意识。在制度及其运作方面,单印飞、苑苑、顾成瑞、王振华、赵虎、谭红艳等关注秦代内史西界、汉代叙复、唐代大礼荫补、金朝的掾、清末政务处、清末科举中的恩科等问题,不仅分析制度的规定,而且重视制度的运行及影响,体现了新的研究趋向。在佛教及民间信仰方面,李永斌、孟尧分别讨论了宋代观音信仰的地方化、清前期雍正帝禅学思想从佛法到世法的转变,丰富了我们对帝王、民众宗教信仰的认识。

会场二突出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特点,既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深入讨论了中外史学,既有对旧问题的新阐发,也在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面,兰梁斌就吕振羽与侯外庐的友谊及史学思想特点异同作了论述,李政君对李大钊《史学要论》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位置作了分析,刘力耘通过聚焦个案分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四史研究是当前学界讨论热点,卜洁文和陈甜分别论述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须纠正三种偏向以及新时代十年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张连勇和宋儒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胡乔木与中共党史书写的转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灾害治理的现代转型。学术史方面,李小东讨论了近代考古调查的兴起与发展,曲冠青分析了国内企业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问题,吴红兵从宋史研究出发提出了“小时段通史研究”的方法。在国外史学方面,柏悦关注了新兰克学派与19-20世纪之交德国史学发展动向,张博梳理了美国史学家卡尔·索尔的史学研究思想及特点,张一博在梳理“萨尔普遍史”的出版历程的基础上关注到英国学术史。海外中国学研究方面,庄亚琼论述了欧美学界对于《史记》《汉书》史表的研究,李子捷梳理了英国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张德明考察了海外的晚清史研究,庄新讨论了辛亥革命期间英文报刊涉华报道中的孙中山形象。还有学者讨论了一些专题问题,卢玲玲分析了近代英阿贸易关系与阿根廷现代化的困境,卢晓娜梳理了1944年美蒋关于派遣延安观察组的博弈,石瑜珩讨论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围绕移民问题的对美宣传与协调外交。

闭幕式由夏春涛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韩志斌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科的发展情况。两个单位的学者交流互鉴,热烈讨论,在理论、史料及具体问题上做了评议与探讨,为参会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了新思路、新史料、新解读,深化了对历史理论研究的认识。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教授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

776DEA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

参会代表合影

 

第四届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31

2023年3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历史理论研究所青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隆重召开。开幕式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持,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吴振磊副校长指出,西大历史学科成立一百一十余年来,涌现出诸多史学大家,培养了众多史学人才,产出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史学理论研究与运用方面,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马长寿先生、张岂之先生、彭树智先生,不仅重视历史理论研究,而且在民族史、思想史、世界史等领域的史学理论研究方面,也卓有建树。近年来,为了推进学校历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打造了一支以王子今、周伟洲、陈峰等资深专家领衔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吴校长强调,学术界的未来在青年。他号召青年史学工作者充分利用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交流与思辨中,锤炼史学研究的基本功,激发新的思想火花,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的繁荣与发展储才蓄能,为学校和历史学院的建设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随后,夏春涛所长、陈峰教授也分别就举办此次青年学术研讨会的机缘、目的、期待等问题作了精彩的解说。

此次会议分成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会场一围绕中国历史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尽管不是直接研究史学理论问题,但是在具体专题研究中也关切史学理论的某些侧面。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群体与社会性质方面,王祁、辛悦、郑旭东、常相文等对商周农业生产者的两类阶级身份、甲骨文金文中的“子某”、根脚视野下的蒙古建国前后草原社会制度、明代商人的经世之路等不同群体展开讨论,重新思考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在历史文本与思想阐释方面,杨一波、冯立、董家宁、白立超、贾连港、程源源、胡楚清、王静、孙广辉、张建斌、自中书等处理出土简帛、石刻文献、民间医方、近世报刊等不同文本,以此发掘其中的帝王形象、治国思想、经略方针、知识传播等问题,展现出史料批判的自觉意识。在制度及其运作方面,单印飞、苑苑、顾成瑞、王振华、赵虎、谭红艳等关注秦代内史西界、汉代叙复、唐代大礼荫补、金朝的掾、清末政务处、清末科举中的恩科等问题,不仅分析制度的规定,而且重视制度的运行及影响,体现了新的研究趋向。在佛教及民间信仰方面,李永斌、孟尧分别讨论了宋代观音信仰的地方化、清前期雍正帝禅学思想从佛法到世法的转变,丰富了我们对帝王、民众宗教信仰的认识。

会场二突出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特点,既关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深入讨论了中外史学,既有对旧问题的新阐发,也在发掘新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面,兰梁斌就吕振羽与侯外庐的友谊及史学思想特点异同作了论述,李政君对李大钊《史学要论》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位置作了分析,刘力耘通过聚焦个案分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四史研究是当前学界讨论热点,卜洁文和陈甜分别论述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须纠正三种偏向以及新时代十年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张连勇和宋儒分别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后胡乔木与中共党史书写的转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灾害治理的现代转型。学术史方面,李小东讨论了近代考古调查的兴起与发展,曲冠青分析了国内企业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问题,吴红兵从宋史研究出发提出了“小时段通史研究”的方法。在国外史学方面,柏悦关注了新兰克学派与19-20世纪之交德国史学发展动向,张博梳理了美国史学家卡尔·索尔的史学研究思想及特点,张一博在梳理“萨尔普遍史”的出版历程的基础上关注到英国学术史。海外中国学研究方面,庄亚琼论述了欧美学界对于《史记》《汉书》史表的研究,李子捷梳理了英国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张德明考察了海外的晚清史研究,庄新讨论了辛亥革命期间英文报刊涉华报道中的孙中山形象。还有学者讨论了一些专题问题,卢玲玲分析了近代英阿贸易关系与阿根廷现代化的困境,卢晓娜梳理了1944年美蒋关于派遣延安观察组的博弈,石瑜珩讨论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围绕移民问题的对美宣传与协调外交。

闭幕式由夏春涛教授主持,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韩志斌教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介绍了西北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科的发展情况。两个单位的学者交流互鉴,热烈讨论,在理论、史料及具体问题上做了评议与探讨,为参会论文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了新思路、新史料、新解读,深化了对历史理论研究的认识。 

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夏春涛教授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陈峰教授

776DEA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军教授

参会代表合影

 

上一条:夏春涛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 下一条:我院《中国思想史》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