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国学讲座:李利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5日 15:46   浏览次数:
20131120下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在历史学院二层多媒体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的学术报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王院长对李利安教授做了简要的介绍,李利安教授是当今国内研究佛教文化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现任职务为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他在权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九篇,其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总字数达一百多万。出版学术专著10多本,主编学术著作20多册,07年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项目共13项。本次报告是历史学院国学班自开办以来重要的一次学术报告。
李利安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
首先,他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国学概念主要是指由儒、释、道三家所支撑的、以哲学、艺术、文学、中医、民俗、乃至日常各种生活方式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这一名称的由来,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为在清末时期,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的欺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挤压和攻击,西学向中国强劲传播。与此同时,西方先后兴起两波研究中国的热潮,其一开端于欧洲,后来被称之为汉学(sinology),早期传教士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个性,并将其介绍给西方,在欧洲形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传统;其二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以美国为主而兴起的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在控制和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大肆贬低中国的文化,以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前途取决于自己文化的振兴,他们不愿意放弃中国固有的学说,希望通过国学来振兴国家。所以,国学在当时的提出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比较中立的概念,是相对于主要来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而言的。
其次,李教授各从九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1840年以后开始面临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继续走向衰落,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饱受批判,从此而支离破碎。从194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并不乐观,持续的批判与挤压,到“十年文革”则是全面的摧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受到排斥,甚至一度出现全面的批判和全盘西化的思潮。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冷战结束,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立土崩瓦解,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开始上升,传统文化在全球内得到蓬勃发展,国学才开始呈现复兴之势。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断层还在艰难的接续之中,西方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渗透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日益变得复杂和严峻。在此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发展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文化对话与政治对话、文化多元与政治多极、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文化交往与经济交往、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文化提升与生命品质提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公认。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直到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将文化作为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同等重要深化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文化基础。
最后,李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肩负着应对全球化尤其是保持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伟大使命,也能够并应该努力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贡献更多的智慧。同时,在延续民族血脉、构建民族精神家园方面,在应对公民道德滑坡方面,在由经济腾飞通向政治民主化进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方面,在个体生命的精神提升和心灵净化方面,在国家安全、尤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化力、纽带力、向心力、匡扶力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另外,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也肩负着强健自身机体、勇敢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文化、形成中华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实现既与社会相关,也有赖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全社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传统文化敞开足够的生存空间并留下肥沃的生存土壤,国家也应该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更高更远的眼光,更加科学的政策与更加有效的财力支持,企业家应该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实力,将致富的智慧转化为接受传统智慧的勇气,学者们应该适时地走出书斋,学以致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种使命感,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力,要有包容的心态,避免偏激,并在知行合一中,将国学内化于心灵。李利安教授指出,个体的生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民族的复兴是紧密相连的。他对历史学院国学班的学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殷切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复兴国学的时代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是李利安教授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以极高的理论概括凝结而成的。反映了他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最后,在王院长的主持下,在座师生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李利安教授进行了互动,李教授的精彩回答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本场报告,使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复兴国学的使命感,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国学讲座:李利安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3-11-25
20131120下午,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在历史学院二层多媒体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的学术报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王院长对李利安教授做了简要的介绍,李利安教授是当今国内研究佛教文化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现任职务为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他在权威期刊上共发表文章九篇,其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总字数达一百多万。出版学术专著10多本,主编学术著作20多册,07年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项目共13项。本次报告是历史学院国学班自开办以来重要的一次学术报告。
李利安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
首先,他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国学概念主要是指由儒、释、道三家所支撑的、以哲学、艺术、文学、中医、民俗、乃至日常各种生活方式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这一名称的由来,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为在清末时期,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的欺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挤压和攻击,西学向中国强劲传播。与此同时,西方先后兴起两波研究中国的热潮,其一开端于欧洲,后来被称之为汉学(sinology),早期传教士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个性,并将其介绍给西方,在欧洲形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传统;其二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以美国为主而兴起的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在控制和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大肆贬低中国的文化,以推行他们的价值观。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国的前途取决于自己文化的振兴,他们不愿意放弃中国固有的学说,希望通过国学来振兴国家。所以,国学在当时的提出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比较中立的概念,是相对于主要来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而言的。
其次,李教授各从九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1840年以后开始面临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而继续走向衰落,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饱受批判,从此而支离破碎。从194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并不乐观,持续的批判与挤压,到“十年文革”则是全面的摧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受到排斥,甚至一度出现全面的批判和全盘西化的思潮。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冷战结束,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对立土崩瓦解,各民族自己的文化开始上升,传统文化在全球内得到蓬勃发展,国学才开始呈现复兴之势。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断层还在艰难的接续之中,西方的价值观对中国的渗透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日益变得复杂和严峻。在此背景下,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发展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成为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文化对话与政治对话、文化多元与政治多极、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文化交往与经济交往、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文化提升与生命品质提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公认。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直到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将文化作为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同等重要深化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文化基础。
最后,李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肩负着应对全球化尤其是保持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伟大使命,也能够并应该努力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贡献更多的智慧。同时,在延续民族血脉、构建民族精神家园方面,在应对公民道德滑坡方面,在由经济腾飞通向政治民主化进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方面,在个体生命的精神提升和心灵净化方面,在国家安全、尤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化力、纽带力、向心力、匡扶力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另外,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也肩负着强健自身机体、勇敢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文化、形成中华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实现既与社会相关,也有赖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全社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传统文化敞开足够的生存空间并留下肥沃的生存土壤,国家也应该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更高更远的眼光,更加科学的政策与更加有效的财力支持,企业家应该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文化实力,将致富的智慧转化为接受传统智慧的勇气,学者们应该适时地走出书斋,学以致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种使命感,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力,要有包容的心态,避免偏激,并在知行合一中,将国学内化于心灵。李利安教授指出,个体的生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民族的复兴是紧密相连的。他对历史学院国学班的学生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殷切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复兴国学的时代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是李利安教授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以极高的理论概括凝结而成的。反映了他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最后,在王院长的主持下,在座师生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李利安教授进行了互动,李教授的精彩回答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本场报告,使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境与使命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复兴国学的使命感,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上一条:我院成功举办杨虎城将军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应邀为历史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