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中央民族大学外籍教授池田将则做客历史学院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15:38   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外籍教授池田将则博士做客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续高僧传〉与敦煌写本佛典注疏》的学术讲座。我校各院系数十名师生聆听了讲座,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与谈人,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李子捷副教授担任主持及翻译。讲座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和西北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本次讲座基于敦煌写本所保存的佛教相关联文献,从敦煌学和佛教文献学的角度, 从以下主题进行了介绍与探讨:“一、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与《义记》;二、《魏故照玄沙门都维那法师惠猛之墓志铭》与 P.ch.2908《敎理集成文献》;三、慧远撰《大般涅槃经义记》成立过程考;四、及法师撰《大义章》与《摄论章》卷第一:明及与智凝;五、《续高僧传》灵润传与《摄大乘论抄》;六、《续高僧传》道基传、玄奘传与《杂阿毘昙心章》卷第三。”通过对这一系列具体问题的探讨,池田老师旨在讲解《续高僧传》等僧传史书和敦煌写本六朝隋唐佛教典籍注疏的相互关联性,以明确敦煌注疏在佛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池田老师和师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在点评时表示,本次讲座反映了日本学界绵密的文献学风。同时,印度的佛教经典如何被中国人所接受,是一个复杂且曲折过程;《涅槃经》的传入在中国产生了诸多曲折,《涅槃经》的讲解被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发生诸多思想解释的变化与拓展,也印证了佛教中国化。此外,新出土文献对如道基与玄奘的师承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可以补充传世文献。在此基础上,李利安老师还提到了经典成为神圣信仰的对象等问题。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第一教研室主任裴成国教授就《大般涅槃经义记》的写本状态问题,尤其是池田老师所认为的书写者可能不是慧远本人这一看法提出疑问,并提出慧远本人所写的可能性。历史学院宗教史教研室主任李永斌副教授认为,佛教史研究要兼顾细节研究和宏观视野两方面,池田老师的研究体现出基于微观文本研究,但也具备宏大问题意识的学术方法。

此后,数名同学就与讲座相关的问题向池田老师提问,池田老师都予以详细回答。本次讲座在池田老师与在场所有师生之间活跃的互动交流中圆满结束。


中央民族大学外籍教授池田将则做客历史学院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4-12-20

 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外籍教授池田将则博士做客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续高僧传〉与敦煌写本佛典注疏》的学术讲座。我校各院系数十名师生聆听了讲座,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与谈人,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李子捷副教授担任主持及翻译。讲座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和西北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本次讲座基于敦煌写本所保存的佛教相关联文献,从敦煌学和佛教文献学的角度, 从以下主题进行了介绍与探讨:“一、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与《义记》;二、《魏故照玄沙门都维那法师惠猛之墓志铭》与 P.ch.2908《敎理集成文献》;三、慧远撰《大般涅槃经义记》成立过程考;四、及法师撰《大义章》与《摄论章》卷第一:明及与智凝;五、《续高僧传》灵润传与《摄大乘论抄》;六、《续高僧传》道基传、玄奘传与《杂阿毘昙心章》卷第三。”通过对这一系列具体问题的探讨,池田老师旨在讲解《续高僧传》等僧传史书和敦煌写本六朝隋唐佛教典籍注疏的相互关联性,以明确敦煌注疏在佛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池田老师和师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在点评时表示,本次讲座反映了日本学界绵密的文献学风。同时,印度的佛教经典如何被中国人所接受,是一个复杂且曲折过程;《涅槃经》的传入在中国产生了诸多曲折,《涅槃经》的讲解被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发生诸多思想解释的变化与拓展,也印证了佛教中国化。此外,新出土文献对如道基与玄奘的师承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可以补充传世文献。在此基础上,李利安老师还提到了经典成为神圣信仰的对象等问题。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第一教研室主任裴成国教授就《大般涅槃经义记》的写本状态问题,尤其是池田老师所认为的书写者可能不是慧远本人这一看法提出疑问,并提出慧远本人所写的可能性。历史学院宗教史教研室主任李永斌副教授认为,佛教史研究要兼顾细节研究和宏观视野两方面,池田老师的研究体现出基于微观文本研究,但也具备宏大问题意识的学术方法。

此后,数名同学就与讲座相关的问题向池田老师提问,池田老师都予以详细回答。本次讲座在池田老师与在场所有师生之间活跃的互动交流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出版 下一条:张博副教授论文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刊发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