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学院邀请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先生来院做了题为“历史分析法的运用”的 “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零四场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赵万峰书记主持,山东大学屈宁教授、我校历史学科相关教师及数百名学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陈其泰教授指出,历史分析法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于史学史领域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应以上下贯通的眼光,对中国历史编纂学不同时期的命题、成就、体裁形式的变迁、体例运用的特点等项,作动态考察。他强调,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宛如一条浑浩流转的长河,中间有岸阔流畅的河段,有渟蓄汇聚的湖泊,也有狭谷险滩,甚至出现回流曲折。如果仅仅截取其中一段孤立地作考察,显然难以恰当地把握其演进的特点。而应当放在全局之中上下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明了其前因后果,对其价值和意义作出正确评价。对于每一种体裁,也不能凝固化看待,而应看到其发展变化,由简单到复杂,并要注意不同体裁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二是应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把问题严格地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同时,对于前代史家应有“瞭解之同情”的态度,对于古代史家存在的局限性应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以理解,给予合理的解释,而不能苛求于前人。继而陈教授从“透视不同时期史学的特点”、“以动态眼光考察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发展演变”、“区分纪事本末法与纪事本末体”三个方面畅谈了历史分析法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


报告最后,陈教授结合西北大学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与冉昭德先生的《汉书》研究,指出老一辈史学家的治史都明显地体现了贯通研究的风格与历史主义的态度。他激励我校学生应发扬西北大学前辈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学问的新境界。
报告结束后,陈教授就学生提出的历史主义问题、以史为鉴问题、中华文明独特性问题及盛世与乱世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使大家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