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犍陀罗与中古中国》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0:55   浏览次数:

6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暨“陈直纪念讲座第三讲”,为全校师生作题为《犍陀罗与中古中国》的学术报告。校内外师生百余人听取了报告。

孙老师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从犍陀罗重新认识汉文佛典的权威性,犍陀罗文明曾对中土政治与信仰世界的影响,新的宗教信仰对艺术主题的拓展。

讲座中,孙老师首先指出佛教在犍陀罗地区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佛经、佛像、菩萨信仰于这一地区出现。因此,搞清楚犍陀罗的情况对于了解早期佛教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孙老师认为汉地译经开始重视梵文文本是在鸠摩罗什之后,在此之前汉译佛典的原语是犍陀罗语。诸如早期汉译本中的“沙门”、“弥勒”、“和南”等汉传佛教概念并不能与梵文对应,而是带有犍陀罗语等中亚语言的特征。从图像材料来看,早期汉译佛典与犍陀罗的佛传浮雕十分契合。基于以上例证来看,孙老师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早期汉译佛典的权威性。接下来,孙老师阐发了犍陀罗对中土政治和信仰世界的影响。佛教的菩萨信仰在犍陀罗地区兴起,并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中被抬高。极具代表的弥勒信仰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弥勒信仰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传入中土后为统治者利用,如:梁武帝、隋文帝、武则天等就曾竭力将自己打扮为弥勒下生的转轮王,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合法性。造反者也借用弥勒,宣称此时为弥勒下生前的黑暗时代,号召大家一起改天换地。犍陀罗不仅对中土的政治文化有着影响,汉地的佛教信仰也有着犍陀罗元素。犍陀罗本盛行“七佛信仰”,在弥勒信仰兴起之后,出现了“七佛一菩萨”的观念和造像题材。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不少关于“七佛一菩萨”的物质遗存。除此之外,“燃灯佛授记”和“佛钵”都体现出了犍陀罗对中古中国的影响。孙老师还对佛像的出现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相关文献没有出现以前,将佛像出现认定在2世纪较为合适。从图像信息来看,佛像与祆教当有不少的联系。这些信息都启示我们,应当对佛教的传播路线进行重新审视。

讲座结束后,孙老师和与会师生就地区佛教与商业的关系,域外僧团东行来华的动机,佛教的变化与唐宋社会思想变革,安史之乱后佛教与政治的联系,舍身饲虎本身故事的发生与构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会场

孙英刚


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犍陀罗与中古中国》的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06-28

6月25日下午,浙江大学历史系孙英刚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暨“陈直纪念讲座第三讲”,为全校师生作题为《犍陀罗与中古中国》的学术报告。校内外师生百余人听取了报告。

孙老师的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从犍陀罗重新认识汉文佛典的权威性,犍陀罗文明曾对中土政治与信仰世界的影响,新的宗教信仰对艺术主题的拓展。

讲座中,孙老师首先指出佛教在犍陀罗地区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佛经、佛像、菩萨信仰于这一地区出现。因此,搞清楚犍陀罗的情况对于了解早期佛教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孙老师认为汉地译经开始重视梵文文本是在鸠摩罗什之后,在此之前汉译佛典的原语是犍陀罗语。诸如早期汉译本中的“沙门”、“弥勒”、“和南”等汉传佛教概念并不能与梵文对应,而是带有犍陀罗语等中亚语言的特征。从图像材料来看,早期汉译佛典与犍陀罗的佛传浮雕十分契合。基于以上例证来看,孙老师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早期汉译佛典的权威性。接下来,孙老师阐发了犍陀罗对中土政治和信仰世界的影响。佛教的菩萨信仰在犍陀罗地区兴起,并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中被抬高。极具代表的弥勒信仰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弥勒信仰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传入中土后为统治者利用,如:梁武帝、隋文帝、武则天等就曾竭力将自己打扮为弥勒下生的转轮王,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合法性。造反者也借用弥勒,宣称此时为弥勒下生前的黑暗时代,号召大家一起改天换地。犍陀罗不仅对中土的政治文化有着影响,汉地的佛教信仰也有着犍陀罗元素。犍陀罗本盛行“七佛信仰”,在弥勒信仰兴起之后,出现了“七佛一菩萨”的观念和造像题材。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沿线有着不少关于“七佛一菩萨”的物质遗存。除此之外,“燃灯佛授记”和“佛钵”都体现出了犍陀罗对中古中国的影响。孙老师还对佛像的出现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相关文献没有出现以前,将佛像出现认定在2世纪较为合适。从图像信息来看,佛像与祆教当有不少的联系。这些信息都启示我们,应当对佛教的传播路线进行重新审视。

讲座结束后,孙老师和与会师生就地区佛教与商业的关系,域外僧团东行来华的动机,佛教的变化与唐宋社会思想变革,安史之乱后佛教与政治的联系,舍身饲虎本身故事的发生与构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会场

孙英刚


上一条:南开大学夏炎教授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下一条:首都师范大学聂溦萌博士为我院师生讲述 “前三史与汉魏六朝纪传史发展三题”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