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 返回
  • 分享

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暨秦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09:11   浏览次数:

11月25日,由秦文化研究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暨秦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2023)”在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12家单位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历史学院李军院长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高文所长主持。秦文化研究会史党社会长在致辞中指出,秦文化研究会虽然是一个省级学会,但是它聚集了一大批全国最优秀的秦文化研究者,会员来自于历史界、考古界、艺术界,这样的人员构成造就了“二重证据法”实践的沃土。考古、简牍资料的大量涌现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但是资料整合和理论思考是中古以上历史研究的短板。他指出,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就是整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资料并作适度的理论思考,希望大家在注重实证研究的同时,有理论方法的探索,利用马列主义史学理论和具体的专业理论,真正把文献、考古资料结合起来。开幕式中,秦文化研究会顾问徐卫民教授、党支部书记田亚岐研究员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第一届秦文化研究会学术成果奖”。

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和小组报告两个环节。主题报告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辉研究员对石鼓文所见的田猎巡狩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石鼓诗作于秦景公五年,游猎则在秦景公四年八月中旬,并对田猎地点、使用工具、车船和田猎收获进行了分析;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辛怡华研究员对犬丘、秦邑、西犬丘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介绍了秦人早期的历史;西北大学田旭东教授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现实的背离;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旭阳副研究馆员介绍了咸阳碱滩秦墓考古的新收获;陕西历史博物馆张维慎研究馆员分析了楚汉战争时期项伯对汉王的贡献和他本人的结局。

小组报告中,学者围绕“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秦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秦汉考古、文物及出土文献研究”三个主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王辉、张天恩、田亚岐、辛怡华等学者对汇报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

最后,秦文化研究会田亚岐副会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对研讨会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


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暨秦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12-07

11月25日,由秦文化研究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暨秦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2023)”在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12家单位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历史学院李军院长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高文所长主持。秦文化研究会史党社会长在致辞中指出,秦文化研究会虽然是一个省级学会,但是它聚集了一大批全国最优秀的秦文化研究者,会员来自于历史界、考古界、艺术界,这样的人员构成造就了“二重证据法”实践的沃土。考古、简牍资料的大量涌现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但是资料整合和理论思考是中古以上历史研究的短板。他指出,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就是整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资料并作适度的理论思考,希望大家在注重实证研究的同时,有理论方法的探索,利用马列主义史学理论和具体的专业理论,真正把文献、考古资料结合起来。开幕式中,秦文化研究会顾问徐卫民教授、党支部书记田亚岐研究员为获奖人员颁发了“第一届秦文化研究会学术成果奖”。

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和小组报告两个环节。主题报告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辉研究员对石鼓文所见的田猎巡狩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石鼓诗作于秦景公五年,游猎则在秦景公四年八月中旬,并对田猎地点、使用工具、车船和田猎收获进行了分析;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辛怡华研究员对犬丘、秦邑、西犬丘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介绍了秦人早期的历史;西北大学田旭东教授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现实的背离;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旭阳副研究馆员介绍了咸阳碱滩秦墓考古的新收获;陕西历史博物馆张维慎研究馆员分析了楚汉战争时期项伯对汉王的贡献和他本人的结局。

小组报告中,学者围绕“秦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秦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研究”“秦汉考古、文物及出土文献研究”三个主题,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王辉、张天恩、田亚岐、辛怡华等学者对汇报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

最后,秦文化研究会田亚岐副会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全面总结,对研讨会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


上一条:我院7项科研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下一条:三位教授应邀主讲我院“陈直纪念讲座” 及西北大学“侯外庐讲座”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06 - 2010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版权所有